顯示具有 成功人的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成功人的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李嘉誠 成功的故事


轉錄 yahoo 知識+

李嘉誠,廣東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於廣東潮洲市一個貧窮家庭,父親為教師。



  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母走難,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



  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口及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先在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勤奮上進,業績彪炳,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意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場。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復蘇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



  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入香港和東南亞市場。同年年底,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的訂單以倍數增長。直到1964年,前後7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員的利潤;而“長江”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產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1963年,李嘉誠與表妹莊月明(即其舅父莊靜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則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進一步使房地產市場陷於死寂。



  不過,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工商業的前景,認為香港這個商機十足的殖民地,不會久亂。他反行其道,在人們賤價拋售房產的時候,卻大量購入地皮和舊樓。不出3年,風暴平息,香港社會恢復正常,經濟復蘇,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暴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630萬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創辦長江置業有限公司,翌年改組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在地產事業上大展拳腳,並在後來多次石油危機和經濟蕭條的時期,趁樓價下滑,運用人退我進、人棄我取的戰略入貨,結果在樓市大升時獲得巨利,使手上的資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資本最雄厚的英資洋行怡和、太古、匯豐及和記,在許多大失業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誠決定運用長江實業雄厚資金,收購香港某些具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第一個目標便直指怡和集團的主要旗艦“九龍倉”。



  他經過仔細研究後,決定採取不動聲色、出其不意的戰術,派人分散大量暗購九龍倉股票,使九龍倉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有原來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龍倉集團感到大勢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購行動,在市面上大量購入散戶持有的九倉股票。無奈資金有限,最後不得不向匯豐銀行求助,而匯豐銀行與李嘉誠合作多時,雙方關係良好,這使李嘉誠有點為難。



  其時,資金雄厚的華資財團主席包玉剛,亦正在爭奪九龍倉。李嘉誠見好就收,主動將持有的1000萬九倉轉讓給他,從中獲利5900萬港員。李嘉誠這一仗,可謂一箭雙雕,既避免了與關係密切的匯豐銀行有正面衝突,又使包玉剛領導的華資財團可順利取得九倉控制權。



  包玉剛識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的股票,轉讓給李嘉誠,為他後來入主“和黃”伏下一著。







1978年,李嘉誠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收購另一個老牌英資公司青洲英泥,成為該公司董事局主席。不過,最令李嘉誠難忘的勝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



  李嘉誠這次採用的戰術,不單是攻其不備,更是迂迴包圍。他指揮手下,以極快速度暗中低價收購“和黃”,很快便持有該公司70%的股票。當“和黃”董事局主席祁德豪發覺李嘉誠的舉動時,雖然急忙組織英籍大股東進行反攻,但為時已晚,李嘉誠已多得先機,加上匯豐銀行的幫助,終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納“和黃”。至1980年,李嘉誠已擁有超過40%的“和黃”股權。如手到拿來般,順利登上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的寶座。



  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以6.93億港元的資產,控制了價值超過50億港元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實為“小蛇吞大象”的奇跡;而李嘉誠更因此成為入主英資財團的首位華人。



  當時,並沒有人追問當中關鍵性的一役,是匯豐銀行為何願意將手上的和黃股票賣給李嘉誠。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誠才說出。原來,當年匯豐極為欣賞李嘉誠的管理方法,認為由他帶領和黃,必定會發展得更好,所以願意相助。結果亦證明,和黃在李嘉誠手上,不出幾年,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公司,晉級世界數一數二的跨國企業。



  80年代以後,李嘉誠的版圖再進行一系列的擴張。除了房地產外,還經營航運服務、電力供應、貨櫃碼頭以及零售等,形成一個堅不可摧,在香港舉足輕重的大型綜合性財團。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誠已開展了海外投資,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擴大有關的投資比重,進行企業全球性戰略。分別在加拿大、美國、英國、新加坡,設立根據地。業績一年比一年好,還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為香港的首富,並且一直保持著這個領導地位。







1990年後,李嘉誠開始在英國發展電訊業,組建了Orange電訊公司,並在英國上市,總投資84億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給德國電訊集團,作價1130億港元,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交易記錄。Orange是於1996年在英國上市的,換言之,李嘉誠用了短短3年時間,便獲利逾千億港元,使他的資產暴升一倍。



  進入2000年,李嘉誠更以個人資產126億美元(即983億港元),兩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連續兩年榜上有名的華人。李嘉誠並多次榮獲世界各地頒發的傑出企業家,還5度獲得國際級著名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



  經過20多年的“開疆辟土”,李嘉誠已擁有4間藍籌股公司,市值高達7810億港元,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及長江基建,佔恒生指數兩成比重。集團旗下員工超過3.1萬名,是香港第4大僱主。1999年的集團盈利高達1173億港元。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華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李嘉誠並被評為全球最有錢的華裔富商。



  由美國《商業週刊》編輯部180餘位資深編輯及其全球各地24位記者評選的“2000年度25位最佳經理人”,李嘉誠成為全球惟一入選的華人企業家,名列第11位。



  2003年7月16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在其官方網站上發佈了“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富人榜”。中國香港的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排名榜單第五名。



  他響應中央政府科教興國的號召,捐鉅資同教育部合作,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他不僅多年來愛國愛鄉,重視教育衛生事業,熱心公益,而且一往情深,盡心竭力。



“我現在的事業,是有比較大的發展,但對我來說,我最看重的,是國家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只要我的事業不破產,只要我的身體還好,腦子還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頭),我就不會停止對國家教育衛生的支持。”----1993年6月李嘉誠語。



  正如香港老前輩莊世平先生所說:李先生為人謙和,坦誠,守信,真是名不虛傳。從1980年開始,他陸續斥資18億元,在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創建了汕頭大學;1994年捐資1100萬元,幫助家鄉潮州貧困地區,建了50所基礎教育學校;1997年,捐資1000萬美元,為北京大學建新圖書館;2000年,捐資2400萬美元,參與國家互聯網Internet II發展計劃,在清華大學建設國家未來互聯網技術研究中心等……



  多年來李嘉誠總捐款額超過30億港元,7成多捐款用在內地,兩成多用在香港。他幾乎每年都向內地捐助1億元以上的資財,興辦大量公益事業。



  李嘉誠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新書,了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據他自己稱,除了小說,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面的書他都讀。這其實是他幾十年保持下來的一個習慣。

參考資料

http://big5.huaxia.com/sw/szjy/00138566.html



簡單一句話:香港李嘉誠就是台灣的王永慶。



屈臣氏也是他手下的事業之一喔。請看:Watson's為什麼不翻譯成華生氏呢?因為香港人不會講國語,而英文裡的Watson聽起來像「蛙省」,「蛙省」用廣東話寫成中文就是「屈臣」。



還有,他是「大陸仔」移居香港而創業成功的,換句話說,不是香港本地人。在英國殖民時代,香港本地人對於第一代的大陸移民多少都有點歧視,所以他的白手起家格外讓人津津樂道。



與王永慶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他沒有像王永慶那樣投資那麼多不環保、高污染的產業。還有,他的事業版圖遍及全球各地,尤其是大英國協國家,這點也比王永慶厲害;可是呢,他手下有一些事業,賠錢賠的很兇,這點就比不上王永慶了!例如電訊盈科,還有他遠赴英國創建的Hutchison 3G;3G行動電信的先期投資是很昂貴的,可是偏偏英國人覺得2G手機已經很好用了,不肯花大錢租3G門號,所以李嘉誠在英國賠慘啦!



還有還有,跟台灣的城邦出版集團有合作關係的Tom.com,也是他們李家的事業。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員─喬吉拉德─的人生故事






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員─喬吉拉德─的人生故事





35歲走投無路之際,跑去當汽車業務員,幾年內就創下汽車銷售的金氏記錄,迄今無人能打破;喬吉拉德的的傳奇故事,不但是業務員必讀的聖經,也是成功學的活教材。



喬吉拉德 Joe Girard 他是一個曾經創下四項世界紀錄的汽車銷售員。翻開1977年的金氏世界紀錄345 條『最偉大銷售員』一欄寫著:『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的喬吉拉德於1973年創下前所未聞的一千四百二十五輛個人年度汽車零售紀錄。』一九九一年的金氏世界紀錄年鑑都還記載著,喬吉拉德一生的零售銷售總紀錄是13001輛;而且每月最高銷售紀錄 174 輛,連續 12 年平均每日售出 6 輛車。



在象徵汽車業最高榮譽的美國底特律汽車名人堂裡,200 餘位汽車工業先驅或主導汽車發展的精英列名其中,像是褔特汽車創辦人享利褔特、本田汽車創辦人本田宗一郎,而喬吉拉德是唯一列名其中的汽車業務員。



●以銷售汽車創下四項金氏世界紀錄



喬吉拉德是全球單日、單月、單年度,銷售汽車總量的紀錄保持者。金氏紀錄上以「全球最偉大的銷售員」形容他。一九七八年一月宣布退休後,他所締造的紀錄,迄今未被打破!從小,喬吉拉德就展現出銷售員天生骨子裡最原始的不放棄精神,他發現推銷是一種樂趣,而且只要能和越多人談上話,他的推銷成績就越好。



●35歲走投無路偶然入行賣車



喬吉拉德在35歲之前卻是個徹底的失敗者,有嚴重的口氣吃的他做過小偷,在警察局拘留室待了一晚後,才知道自己連小偷這行都幹不了。25歲前換過30幾種工作,好不容易遇到貴人,在退休時把營建事業移交給他,然而過於相信別人,讓喬吉拉德在35歲時不僅賠盡家產,還負債累累。在走投無路之際,他央求一個汽車經銷商朋友給他個機會,工作第一天就賣出他人生的第一輛汽車,成為他從人生谷底翻升走向巔峰的轉捩點。



喬吉拉德坦言:「因為沒有地方可去了,只好向上!」他之所以會想盡辦法賣車,都是為了錢、錢、錢,生活的逆境反而激發出他靈魂裡很深的不放棄與熱情及不想讓自己和妻兒抬不起頭的鬥魂。「通往成功的電梯總是不管用的,想要成功,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這是喬吉拉德最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比客戶更瞭解客戶



35歲才進入汽車銷售業,沒有人脈、只有一張辦公桌、一支電話和隨手撕下的4頁電話簿,這就是喬吉拉德成為全球汽車銷售天王的起步。他只能自行摸索,想盡辦法把汽車推銷出去。



喬吉拉德認為,銷售工作應該像摩天輪,業務員讓剛購買產品的客戶從摩天輪下來,換成另一批尚未購買的人搭上去;等摩天輪轉了一圈,他們決定購買你的產品,業讓出座位,再由別人搭上摩天輪,如此週而復如。每隔3~5年人們就需要汱舊換新,如果你能保存購買紀錄、


檔案或日記,你就會知道他們的需求,甚至比客戶還早知道。在業務員的摩天輪上,有新客戶,也有老客戶,但無論是誰,好的業務員會詳細記錄客戶的資料,定期問候名單上的人,並將最新資料記載到檔案中。長久往來,你就能知道客戶的地址、他的職業,現在用的是什麼產品,何時可能要購買新產品,需不需要貸款等,有時你甚至可能是和客戶唯一談過話的業務員。這就是喬吉拉德讓他的摩天輪坐滿客戶的方法。



●買東西,第一個想到你



喬吉拉德發現,很多業務員對於從事業務工作感到難以啟齒,不過他很堅定地告訴全天下,他以從事汽車銷售為榮,「我的名字是喬吉拉德,我一年會出現在你家12次,當你想要買車時,自然會想到我!」這就是吉拉德的名言。



喬吉拉德在汽車業務員生涯中,銷售了 1.3 萬輛車,不僅讓自己飛黃騰達,也幫汽車廠和零件供應商創造了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對社會的貢獻比許多企業主還大。他以身為業務員感到自豪,強調業務員一定要所有人都知道你的工作,知道你隨時可以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



●名片是最便宜的傳單



每個業務員都有拓展業務的法寶,名片是其中之一。有些業務員一年用掉500張名片,但喬吉拉德光一星期就用掉500張名片。「我每月要發出 1.6 萬張名片,無論有沒有買我的車,只要與我有過接觸,我都會讓他們知道記得我」。



喬吉拉德甚至在餐廳吃飯付帳時,也不忘把他的名片和鈔票夾在一起,再加上比一般行情稍高的小費,如此一來即使是餐廳的侍者也會記得要買車,就找喬吉拉德!而喬吉拉德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帶著一大袋名片去看美式足球賽,當球員達陣得分時,喬吉拉德也和所有觀眾一樣起立歡呼,但不同的是他把大把的名片對著人群灑去。



這樣的行為或許怪異,但喬吉拉德認為,就因為拋灑名片不是平常人會做的事情,他的行為愈是怪異,人們愈會對他印深刻。只要有一張落到需要購買汽車、或知道某人需要買車的人手中,他所賺取的佣金就超過這些名片的成本了。



喬吉拉德不僅特立獨行,也特別勤快,每天上班前,他會提早到地鐵站,見人就發名片,人們對一大早就收到的第一張名片總是比較好奇。這些發出去的名片,雖然不能每張都能帶來生意,但卻像撒在森林中的隱形麵包屑,將潛在客戶誘引到他的辦公室。



●讓顧客成為你的獵犬



再偉大的業務員,一天所能開發的客戶也有限,所以喬吉拉德運用「獵犬計畫」讓顧客幫助他尋找顧客。

說穿了很簡單,就是一封信裡面附上一疊喬吉拉德的名片,還有一封信,上面註明了任何人每介紹一個新客戶向他買車,他就會付給介紹人25美元的酬金 (這在當時是不小的數字)。



即使有人蓄意欺騙,他的原則是寧可錯付,也不能少付任何一位介紹人的佣金,因為即使「有人騙了我的25元美金,但我畢竟還是賺了銷售一輛汽車的佣金」反之,如果因為一位介紹人沒有喬吉拉德的名片證明,而不支付他這25美元,以後就沒有人願意幫他介紹客戶了。



1976年,喬吉拉德總共支付了1.4美元給「獵犬」們,也就是說經由介紹人牽線,他多做了560筆生意,這己經超過頂尖汽車銷售員全年度的銷售量;而透過他們介紹,使喬吉拉德賺進7.5萬美元的佣金。如果沒有「獵犬計畫」,喬吉拉德根本不可能有這些額外的生意。



●推銷商品,也推銷真誠的你



別以為喬吉拉德成為汽車銷售天王,靠的是銷銷高價頂級車,其車他賣的是美國最平價的雪佛蘭汽車,而且全部都是一步一腳印地銷售給一個個的零售客戶,到底他是怎麼做到的



喬吉拉德很清楚,雪佛蘭汽車並非不可替代的汽車品牌,因此銷售能否成功,不在於產品或價格,而是對銷售員的認同。他強調在從事銷售時,真誠是銷售的第一步,千萬別說謊,特別是一些客戶在事後可以查證的事情上,即使只說謊一次,也可能讓你終身信用掃地。



「例如分明是6汽缸的車,你卻向客戶說是8汽缸的車,客戶只要打開引擎蓋,數一數電線數量,你就死定了!」喬吉拉德強調,業務員需要客戶的信任,即使交易完成,如果你還想做他的生意,就不能破壞這種信任,因此絕不能向客戶撒一個他可以查證的謊言。



●提防250連銷反應定律



「每個人的一生,大概會認識250個關係較親近的人,抱括親戚、同事、鄰居、朋友,這是從婚禮與喪禮的參加人數得知的平均數」喬吉拉德在進入汽車銷售這一行後不久,體悟出這個數字,如果一星期拜訪50個潛在客戶,只要有2個人對他的服務不滿意,透過「250連鎖反應定律」,負面口碑立刻不脛而走,一年後就會有2.6 萬人,受到這2個不滿意者的影響。



喬吉拉德常說,你不知道每天和你擦身而過的人,誰是企業老闆,誰是理髮師、牙醫?他們每天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如果你們走進店裡,然後滿懷抱怨地離開,你是否承受得起?



「250連鎖反應定律」的意義很簡單:人們喜歡交換買東西的經驗,你每得罪一個可能成為顧客的人,就等於得罪另外的250個人,所以,喬吉拉德的結論是:「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得罪任何一個客戶」。



●成交,是服務的開始



許多業務員把全部精力放在讓客戶付錢,一旦成交後,就對客戶不聞不問。然而,喬吉拉德所銷售的一萬多輛車中,有很大一部份都是重複購買或介紹別人來買車的老客戶。



「成交是服務的開始」喬吉拉德每個月都寄卡片給向他買車的一萬多位客戶,只要向他買過車,都會定期收到他的賀卡,自然也不會忘記他。正因為喬吉拉德沒有忘記他的客戶,他的客戶才不會忘記他。



喬吉拉德傾力協助顧客解決問題,讓顧客對產品的不滿,轉變為讚美,這也是他平常就和維修部門打好關係的原因,「有時候即使我貼錢處理客戶車子的毛病,我還是會做,因為這會讓客戶感覺我和他站在同一邊,而且我支持他,就成為他的朋友,等他下次要換車或有朋友要買車時,自然會找我。」



●人生起步永不嫌遲



美國前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褔曾說:「沒有你的同意,任何人都無法讓你感到自卑。」12年的汽車銷售生涯,讓喬吉拉德體會到,成功的起點是熱愛自己的職業。「世上一定有人討厭你和你的職業,但那是別人的問題。在推銷這一行,如果你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你在別人眼裡也就真的是低人一等」喬吉拉德說。



沒有一樣工作是完美的,出身底特律貧民窟的喬吉拉德在25歲前,不安於份更換了30幾種工作,播下去的種子從沒等到發芽,他就急著把種子挖起,直到他從事汽車銷售的第三年,他才領悟到工作就像種樹,必須耐心呵護,等它慢慢長大,就會給你回報;你待得愈久,樹就長的愈大,回報也就愈多,他的客戶中有三分之二買過兩輛車以上。



大器晚成的喬吉拉德,35歲才踏出工確的第一步,但短短幾年就達到無人能企及的巔峰,「如果我的故事能給人們一些啟發,那就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和我一樣好,而且人生的起步永不嫌遲!」喬吉拉德說。



●放棄跳槽升遷,十五年只當銷售員



「頭銜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嗎?讓我告訴你,頭銜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我的頭銜就叫MONEY!」這個職業帶給我金錢和情緒上的愉快,比全世界任何其他一種工作來得多。我喜歡這種贏所帶來的金錢、興奮與滿足!」



1978年01月01日,喬吉拉德急流湧退,轉而從事教育訓練工作如今退休雖已27年,他每天依然行程滿檔,不僅出書、還應邀到世界各地演講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推銷秘訣,使他在銷售界仍有相當影響力。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踏入研究之路--談博士班生涯規劃

如果這篇文章不可以轉載 - 請寫信告知 (謝謝)



踏入研究之路--談博士班生涯規劃

踏入研究之路--談博士班生涯規劃

作者  黃智賢 博士               



        這條路,基本上是艱苦難行的[註一]。



        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很簡單。我想自己藉由整理一下這些年來的體會,以思考自己未來的路要如何走;此外,也給尚在煎熬中的難友們一些可能的鼓勵與建議。長久以來,個人自掃門前雪,讓多少人浪費了許多寶貴的青春重複前人的錯誤,而此刻,我只希望能拋磚引玉,庶幾算是作點功德吧。



        基本上,我是在國內念博士的,我只能提供在國內念的經驗,若有人能告訴我們在國外的經驗,那也是我極為期盼的。



        博士這條路的起點,應該從碩士便開始了。許多人第一個抉擇便是,去國外念還是國內念好?這個標準答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國內念碩士加博士,一般而言至少要花碩士兩年與博士四年,也就是至少六年的時間。而這都是最順利的情況。博士念五六七年者亦所在多有。想想看,如果能出國直接攻博士,五年拿到學位,就節省掉一兩年的功夫了。因此,在國內念博士若不好好規劃,很可能會耗掉不少時間。



        好啦,若有些因素使你一定要在國內念,例如,女朋友,家人,或甚至一些興趣與老師的因素等,也不必太難過。好好及早規劃的話,在國內念仍有不少優勢--只要你能好好的及早規劃的話。



        有哪些優勢呢?事實上,國內的設備據一般了解,仍有頗高的水準,而好的師資是可以自己找的。語言上與環境的隔閡較少,省去摸索時間。此外最重要的是,不僅可以省掉出國上百萬的學費,還有不少獎學金就業機會。而且畢業後對國內的情勢與研究環境的了解與資源的掌握,也遠比國外回國者來得迅速,尤其經過四五年的經營的話,其人脈與因緣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諸此種種,都要好好的規劃與經營才行。由於要談得太多了,我們就分幾個子題來討論吧。



1. 碩士班



        碩士班是一種解決處理問題能力的基本訓練。考上後第一件是便是找老師。相信這是許多人第一次單槍匹馬開始面試。找老師非常重要,因為這牽涉到你研究的方向與未來的工作,不可等閒視之。而對於找老師,我的建議如下:



        如何選擇老師呢?興趣>學長>老板>工作>學校。這個權重順序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興趣是第一優先的,因為有濃厚的興趣,可以讓你拼命,甚而可以做出突破性的東西,這不是學長或老師指導得出來的。其次,好的學長可能會比好老師的影響力來得更重要[註2]。因此,若該實驗室有博士班學長的話,好好的和學長談一談有時所得到的資訊甚至可能會遠多於老師。實驗是動手的工作,技術層面的話博士班學生所接觸的可能比老師還多,而且也有前人教你許多經驗。許多事如投Paper請經費甚或題目與未來出路都可以有人請教。而博士班學長作為與老師間的潤滑更是會讓你減輕許多初學者的壓力。



        怎樣的老板才是好的老板呢?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人說要找脾氣好的,有人說要找paper多的,有人說要找知名度高的。當然,凡事是很難兼顧的。我以為,若要走學術研究路線,老師是否還有心作研究應是第一的考量。這可以由老師還有否在發表文章,有沒有接計劃看出。若找一個老師沒心研究,不僅學生累,老師也累。其餘的考慮,最重要的是,要和老師好好談一談,是否能和得來,若一言就不合,最好還是謹慎一點。不過許多比較大牌或精於研究的老師很可能脾氣與個性比較獨特,這方面,若不想有遺珠之憾,仍是可以聽聽博士班學長的建議。



        當然,若有的人只想念個碩士找工作,工作便可以提到比較前面的優先考量。此外,再補充一點。其實,若走學術研究路線,發表是很重要的。熱門的領域可能所能突破的也較少,而稍冷的學門不見的未來幾年就會被炒熱起來,但也比較易有突破。這些因素在找老師考量其研究領域時,都應該好好思考。



2.要不要直升?



        念完第一年碩士,有很多人可能便面臨到一個問題了--要不要直升呢?在此提供一點建議。若你能在碩一便斷定自己非常有興趣繼續念,而且發憤要讓自己念出點名堂來,甚而,已有寫論文的能力,這時,直升無妨;但是,若你連題目與主題都還沒有,渾渾噩噩每天不知所以然,我建議你還是乖乖作碩士論文。為什麼呢?因為若是後者,直升會使你失去一次作論文與口試的機會。而若是前者,當然就沒差了。



        當然啦!要達到前者的能力與鬥志,必需要更早花下更多的功夫,這也是我強烈建議的。例如許多實驗室在放榜後便開始訓練學生作實驗,一個暑假過來,若好好的學,甚至碩士論文的資料都可以作完。所以,這個暑假,一定要好好把握才是。不過這個環境一來得靠自己努力,二來也要實驗室環境的配合。試想如果一個暑假老師要你做一些雜功,你就無奈了。(這又再一次見證找老師或實驗室的重要性。)



3.碩士論文



        若是沒有直升,當然就得寫碩士論文了。其實,碩士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訓練,一般來說,老師都會有題目給學生,若能達到老師的要求,畢業不是太大問題,所費的便是苦工與時間而已。當然也有放牛吃草的老師,這時,可能會比較辛苦了。



        碩士論文若有機會的話,可以盡量嘗試投稿到會議(conference)或國外雜誌(journal)去,這對於你的博士班入學考試或甚至未來找工作都有幫助。由於你只是碩士班,可能沒有能力自己投,這時若有學長或老師幫你寫與投也無妨,畢竟要投paper不是短期便可以做到。只要有掛個名,好歹也是一個開始。



4.當兵?當官?考博士班?



        碩士班畢業了,你要面對的抉擇便是,要先當兵當官還是先考博士班好呢?許多老師都會希望學生留下來念博士班,但是,這時候,千萬得自己冷靜的評估一下。



        我建議不妨做這樣的考慮︰若你直升,當然沒話說,一定已在念博士班了。若你的碩士論文已經投出去了,甚或可能發表了 --這時我建議你先念博士班,因為你已經進入狀況了,博士班可能還算會很順利,因為一般要求博士班投paper大多是兩篇,若你碩士班兩年可以投一篇,往後投寫paper大概就比較能掌握了,應該一年出個一篇沒問題,如此一來,博士班念三四年至少也可累積四五篇,畢業以後便比較有搞頭了,而畢業也比較快多了。



        相反的,若是你碩士論文做得很混,也沒有啥心得與paper或conference發表,那我建議你不要懷疑,先去當兵,該欠國家的債先還一還。當完兵,也許以前碩士論文的paper就出來了,以後考博士班也比較有點籌碼了。此外,由於起步比較慢,你在當完兵後念博士班可一邊注意社會需求與脈動,有機會好好把握,即使博士班不會太快畢業,但至少你畢業後可以很快找到工作,也不用怕與社會脫節。



5.入學考



        博士班入學考試的準備,一般來說,是比碩士班要簡單多了,就競爭來說,也沒碩士班嚴重。前面我曾建議,有paper或conference便要把握機會發表,因為這會對博士班的入學考試有很大的助益的。試想,兩個碩士,一個已經會自立寫 paper了,一個還沒經驗,當然老師們會比較喜歡前者了。



        準備入學考試的重頭戲一般便是口試﹑筆試與審查。口試與審查,一般來說,除非你有很好的發表與表現,否則大家的分數不會差到哪裡去;因此,筆試便是影響很大的因素。如何準備筆試呢?我建議,考古題一定要好好把握。即使是你今天要去考一間不是你自己學校的博士班,若筆試能突出,上的機率仍然是很高的。而考高分的重點便是考古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考古題而你沒有,你便輸人一兩題的分數了,而那可能便是一二十分足以讓你落榜的差距。其實,考試科目年年皆同,幾份考古題作下來,即使沒有考出來,也可以對考題出題方向與難易度了然於心。



        再談談口試與審查如何準備吧。口試要考什麼?一般來說他可能會要求你報告一下研究或讀書計劃,然後就你的報告加以詢問;問到沒什麼好問了,老師們便會依據你研究的範疇的一些基本知識對你加以詢問。由此看來,這方面若沒好好準備,你可能便會被電得很慘很慘了。舉例而言,考物理所,若說要作實驗物理,他們便會問你一些固態物理;若你說要作半導體,那半導體部分的知識你便得熟知才行。



        此外,還有一些小小的技術問題值得考慮,例如,若你能先找老師談談研究計劃如何寫,那也許會比較能切合實際。為什麼呢?若你自己天馬行空說要作某一研究,結果該所根本就沒該師資,那你想你怎麼可能進得去該研究所?沒有一位老師能指導你的。從另外一方面來想,假設你報告說,你要走某方面的研究,很明顯的就是要找某位老師,而其他老師若了解之後,你所能獲得的青睞便少了,畢竟每個老師可能都有其愛徒,一點點的私心,雖然是令人不太舒服,但恐怕也是人之常情。這時,我們報告時似乎又得保留一點了--這就看個人如何權衡了。



6.資格考



        考進博士班後,第一件是,便是準備資格考了。最好乘著入學考的熱度一次把資格考都考過,越早越好。同樣的,考古題與例題好好的背﹑做,相信收穫必定豐碩的。這一關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念較多年博士,便都是卡在資格考拖太久了。



7.如何充實自我



a.英文



        在念博士班時,有許多事情是很值得去做的。首先是加強英文能力。雖然在國內念沒有語文的壓力,但是要知道,每年有多少留學回國的博士,每個英文都是呱呱叫的,同樣是博士,可不要卻輸在語文能力上,那就非常不值得了。如果要省錢的話,可以先挑一些英文教學期刊來研讀,諸如,長春藤,空中英語教室,大家說英語...等各有千秋,可就個人需求與程度去選擇。



        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去上一下英文會話課其實是很值得的。畢竟如果光是聽收音機學英文,而沒有實戰經驗,即使學得很多文法,而說不出口,也是枉然。畢竟學術研究常有機會參加國際性的會議,英文表達是很重要的。



        去上個課,補補英文能力,看起來沒什麼,但其實很重要。我們知道,人是惰性是極強的。若有個固定的課程要上,持久以降,一定會有進步的,否則會連起步都沒有辦法開始。



b.旁聽



        除了英文之外,在此還有一個建議,便是去旁聽。就如前一段所說,人是很有惰性的。有人教你知識,念書給你聽,比你邊念書邊打瞌睡還加上看不太懂沒人可問的窘況,豈不是好太多了。問問學長,看有哪些課值得學的,去修或旁聽,多多發問,每個禮拜多少獲得點進步與新知。其實也不過幾個小時的時間,但有時在困在實驗問題上發呆也是一兩個小時,不是嗎?



        此外,聽演講也是一個充電的方法,聽聽不同領域的演講,剛開始也許聽不懂,久而久之,自然便會有點概念,甚至有時可以刺激你一些新的想法。一般來說,系內通常都有定期演講,若有興趣也要多參加外面的conference。



c.電腦



        再一個大力推薦的充電方式便是,電腦!買一台電腦絕對是值得的。不管是學一種文書處理(如Office系列)或是學程式設計(強力推薦Visual Basic),都是很有用的。



        在此,我要說一點道理。我們知道,我們都是在天下太平的戰後出生的第 n代,即所謂嬰兒潮的後代,然而,我們這個世代出生的人口比起戰後第一代(應該就是嬰兒潮那一代吧,呵呵)來說多很多,不比戰後第一代的人,他們有著非常多的機會與發展空間。例如,有很多人根本就不需找工作,而是工作自己來找他們的。然而現在回國的留學生找工作,可能便是幾百人中挑出一人了。什麼道理?因為不但機會都已經被占滿了,競爭的人口也多了。我認為這種情況,在所謂新人類與新新人類,甚或 x世代,y世代,甚至e世代的人長大後會更加嚴重。



        我為什麼要說這件事呢?因為機會來了,這個機會便是電腦所帶來的!後嬰兒潮世代的人雖然機會少了,但他們卻是最先與電腦來電的世代。這便是新機會的降臨。因為老一輩的教授,他們幾乎很少會精通電腦的,然而新世代的人類,卻是在充滿電腦資訊下長大。因此,若可以把電腦學好,甚至精通,你便可以當機會來到時及時的掌握到它。當電腦漸漸深入社會,你可能便可以用電腦發展出許許多多的可能性,包括創業與求職或發明研究的機會。而你作為一個電腦時代的先驅世代,正與戰後第一代享有同樣可能的機會與幸運--只要你能電腦好好應用的話。反之若你沒學電腦,你可能便會被後來的新新人類或xy世代所打敗(應該聽過很多舊世代因為沒法接受電腦化而提早退休的例子吧),因為這些新世代的人類甚至從國小便開始學電腦了。



d.網路



        說完電腦,我不得不強調網路的重要性。網路是電腦深入社會的神經細胞,它是資訊的動脈,而掌握資訊你便掌握了權利﹑財富與未來。在現階段,我們必需好好應用它,並跟著它的脈動前進。最好與最簡單的應用之一便是電子郵件。利用電子郵件,時空距離都被縮短了,而資訊流通更快速了。再者便是網頁,經由 homepage的製作,每個人很容易便將自己推向世界的舞台,也很容易得到資訊。好好運用這些工具的話,你可能可以坐在實驗室裡,卻能向世界一流的大師請教問題,何樂而不為呢?(英文可得好好學了)。有空的話自己何不先做個 homepage,申請個電子郵件信箱呢!



8.參加Conference



        參加Conference並不一定要由博士班開始,碩士班你便可以去見習參加,聽聽別人做些什麼。當你的研究做到某個程度,有一點心得了,你便可以寄個摘要去,看看會被安排到貼壁報或是口頭演講或甚而reject。不管何者,只要發表,其實都一樣重要的,而這些經歷都是你的資歷,以後找工作時的履歷表上都可以列上去(參加完會議,記得把資料保存好)。



        有人可能會小看Conference,其實參加Conference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者應該要對於相關研究領域的東西有所了解才是。參加會議你不僅可以了解別人做些什麼,也可以知道現在的流行研究或問題,更可以認識每個同領域的研究人員,有時甚至可以合作或互相支援,更擴展了博士班原本狹窄的人際關係網路。在大家交換研究心得的同時,你也可以得到很多資訊,甚或交到一些朋友。要知道,閉門造車的結果很可能你只是在犯前人同樣的錯誤而已,有人可以問,你可以不必重導前車之鑑。而當然,我們也應當抱持著樂於予人分享的研究精神去與別人交流才是。



        參加會議時,由於中國人個性都比較保守些,有時候可能都把一些話會悶在心理。我想,只要是禮貌謙虛誠懇的,談一談又何妨呢?



        還有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那便是該去印名片了。不論你是博士班一年級或幾年級。一張名片又何必有一個很重的抬頭呢?這只是一張交朋友的護照或通行證罷了,有何需要吝嗇呢?



        你可能會說:我又不是什麼重要人物,印名片要給誰啊?--錯了!你就是重要人物。你的名片的主角是你的名字,而不是你的抬頭。也許你有一天是某某某董事長,但是一定要記得,董事長永遠是排在你名字後面的,你才是主角,董事長這個頭銜是因為你的努力才能打上去的。



        你的名片要給誰呢?當然便是給可能會是朋友的人。試想,世界上有百億人口,我們交的朋友卻只可能是一兩個,即便是一二十個或數百個,也不過是幾億分之一而已。人生而短短數十載,再怎麼去認識也認識不到幾千萬分之一的。人又何必吝於把自己推薦給別人呢?一張名片,是一張交友的護照,也許有人一輩子也發不出去一兩百張的。幾百個朋友中知心朋友難得一二,人又何必吝於多認識一些朋友呢?即便是一面之雅,豈不也是緣分呼?



9.畢業論文



        當你累積了足夠的發表論文,接下來你就該也會想要開始準備畢業了。不要小看畢業這件事,他可是牽涉到很多微妙的互動關係喔。你能否及時畢業或許就決定在這些小事了。人生海海,有些事情,我們必需了解。



        首先,你能否畢業,一般來說,都是取決於你的老板。即使你寫了十幾篇論文,老板不點頭,你也是惘然,除非你換老板。而換老板也等於要從頭另起爐灶,以前發表的paper大概就都不能算了,因為既然你以和前任老板翻臉了,你又如何期待用那些paper畢業呢?即使你認為paper是你寫的,你所用的經費與剛開始訓練你所花的討論與經歷,都是少不了老板的。常常看到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爭執,便是這樣引起的,而爭執的結果,往往兩方都是輸家,但老板失去的不過是一個顏面罷了,而學生所失去的卻是好幾年的心血。



        為了預防這種不快的情況發生,我們得由老板的觀點來做點思考。若你是老板,你的學生跟你要求畢業,你會如何思考呢?以下列舉一些可能情況:



a.你可能會考慮到實驗室人力的問題,若這個學生畢業了,後面沒有人接了,那實驗室不就得關門了。

b.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學生還訓練得不夠,若畢業口試口試時表現很爛,真的是很丟臉。

c.你也可能會想到,這個學生治學的態度不夠嚴謹與誠實,可能假造data,你可能便想要治一治他,給一些要求,讓他調整一下態度。

d.你可能會想到,有很重要的儀器要進來,必須要這個學生幫忙。

e.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學生實驗做得不太完全,做了一半卻想畢業了。你很希望他把研究做得更徹底些。



        由老師的觀點來看,我們所能做的努力有三:



a.有機會找新的有潛力的研究生進實驗室便盡量找,把你的研究及早傳承過去。若有後繼博士班學生更好。(當然,我們還是得秉持良心與吃好到相報的心情去招攬學弟,可不要不擇手段啊!)

b.盡量把研究做得完整,有內容,所花的時間可能多少,要先有心理準備,並提早因應。有時也得多和老師溝通,多多了解他的想法,以便知道老師的計劃與要求。甚至自己要畢業的要求與計劃,也得至少提前一年提出,不要讓老師措手不及準備。

c.研究不可作假,對data的要求要用嚴謹的態度面對,不要讓老師覺得你很草率或不誠實,一但有次記錄,你很可能便陷入萬劫不復而不自知。



        當你與老師溝通好,論文篇數也夠了,便得著手寫博士論文。首先你得與老師溝通訂下一個題目,並朝該方向去寫。這段期間,你可能要花不少時間 K一些書,並把一些專業名詞定義都整理下來,當成你的口試的準備工作。一般來說,博士論文與你的發表要有所相關,因此也得注意自己發表 paper的主

題不要無法整合。



        這期間你可能也必需學會一個文書處理軟體,WORD相信是最常被使用的。不過要注意一點,你一定要把每一章節分開存檔,不要只用一個檔案放一大堆資料。因為一但檔案一小部份出問題,你很可能整份檔案都毀了。



        還要記得常常備份,小心電腦病毒,有時最好要印一份出來放著,為什麼呢?因為很可能你所有存檔的資料全完蛋了,那這份資料就異常重要了 ---想想看當你硬碟壞了,或者整個硬碟被不小心format掉了....所有研究發展的論文資料全部消失,豈不就好像時光突然回到半年前甚至好幾年前一樣,因為

你什麼都沒有了。



        許多經驗告訴我們,軟碟十分易壞,是很爛的備份工具 ;硬碟,尤其是新買的,可能至少得用個一兩個月才能知道是否穩定,不要拿自己的畢業開玩笑。



10.畢業口試



        當你與老師溝通好可以畢業了,論文也寫好草稿了,接下來便是口試了。其實,你應該在你寫論文的開始時便得打算好畢業的時程。以免估算錯誤,多留一年。通常論文可能要花個一兩個月整理資料及Keyin,當然也許你一切就緒一兩個禮拜也是有可能出來的。而之後是論文與發表送審查時間可能就很難說了,--事實上這些步驟各院所都有不同,有的是要提畢業提案(proposal),也有的要先校內口試,也有的是審查加上公開演講。這些都可以去問清楚。不論如何花個一個月應該是可以完成的。



        然而最麻煩的還是在邀請口試委員上,時間的安排有時是很難協調的。這時短則一兩個禮拜,長可能要一兩個月後你才會口試到。這期間你便得把投影片或報告資料準備好,並多多練習幾次。一定要請學弟或老師幫你聽一聽,並多多問問題,且記下可能的問題加以解決,以備不時之需。必要時可以輔以錄音機或錄影機自己看看自己的缺點在哪裡,加以改正。



        其實口試當天的準備還有許多的細節,以下是一些瑣碎的備忘錄,給大家作個參考:



1.衣著,儀容(穿皮鞋)

2.論文,參考資料,投影片,投影筆,筆記或備忘錄,需用的道具要記得帶。

3.理頭髮

4. 簽名的封面及評分表(給口試主持人)準備好。

5.水果,點心,飲料先買好。

6.預講幾次。

7.找學弟當招待,以備突然有事時跑腿,並幫忙紀錄問題或錄音。

8.口試完後是否聚餐吃飯,問老師意思,看哪些人參加,由口試主角請客或老師要請等瑣碎問題。

9.決定吃飯的話要至少要前幾天先訂桌。

10. 口試前給自己準備一杯水,以備口乾時飲用。

11. 口試前上廁所。

12. 準備可能問的題目,甚至得獎感言,先做練習回答,以免一    時慌張。

13. 確定每一位口試委員都知道口試會場,並詢問是否其要住宿 或代買車票。

   大概就是這些了。



11.未來



        最後,我想講一個我戲稱為黃氏積分定律的道理,與大家分享。



        這是一個關於如何提高自己的收穫的定律。首先,我們可以把收穫定義為成就對時間的積分。這是很合理的,時間越長收穫越多,成就越高,收穫也越多。這有什麼稀奇的呢?這告訴我們再一定時間內,要如何努力,才能有最多的收穫。請看以下的圖。



        這些圖告訴我們,要達到高的收穫,你必需趁早努力!多簡單的道理啊!



        當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非常努力,先達到高的成就,也許後來不再努力了,成就漸低,但是所享受到的收穫卻仍然很大,這便是趁早努力的結果。反之,若是想慢慢努力,到時間的最後才達到成就的最高點,也就是所謂大器晚成,你由圖便可清楚看到,你的收穫卻是那麼的少,比趁早努力者少太多了!



        另外,我們也可以將努力的程度定義為成就對時間的微分,這也是很合理的:單位時間內成就越高,表示越努力,不是嗎?而如果努力是負值,則表示是鬆懈的狀態,這也是可理解的。



        由此看來,我們也可由圖中看出,趁早努力者所花的努力時間短,而大器晚成者幾乎是一直都在努力而無法休息的,這兩種生活方式,無疑的,再次說明趁早努力者會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了。



        博士班的研究生涯是有限的,你要一開始便痛下苦功,你的收穫才會可觀。或許有人會說,只要成就一樣高,不就好了嗎?這是不一樣的,成就是隨時間變的。換句話說,你今天達到很高的成就,也許你往後幾年你便永遠沒有辦法再創新高了。而收穫是一直增加累積的,用之評斷人生的價值才是有意義的。



        其實,人生不也是有限的嗎?上面的道理,不也可以用在人生的努力上嗎?要得到最大的收穫,人一定得要及早努力。而且生活的品質也提高了不是嗎?



        因此,回到正題來,畢業後,一個博士的未來會是如何呢?其實我也沒有答案,每個人的際遇變化太多了。但是,我想和大家一起勉勵的,便是前面的定律 ---即使是畢業了,其實還算是進入社會的起點,若好好努力的話,以後收穫才會最多。甚至,更該勉勵自己的是,只要努力,有一天,你甚至是可以創造工作機會給別人,而不是等別人施捨給我們工作。我想,人必須要有此大志,才能不被艱難輕易打倒,有此夢想,努力才能更踏實,

更有方向。願共勉之。



(87/6/25)

(89/11/13修訂)

[註 1]:難走的路上才有好風景不是嗎?(92/06/02)

[註 2]:不過,我現在覺得,好的博士班學長可能也不容易找到,因為博士班學生常會自顧不暇。我現在傾向老師與學長應該以好老師為優先。

 

後記:冥冥之中,本文當初以海為背景。經過兩年馬祖預官及三年博士後研究,91/8/1,我到海洋大學光電所任教。



Reference :

http://adam19870328.spaces.live.com/blog/cns!670731C902B79316!845.entry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